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山海关在哪个省的什么位置(古代山海关地理位置介绍)

2022-02-22 284 天才饕餮
山海关在哪个省的什么位置(古代山海关地理位置介绍)

站点名称:山海关在哪个省的什么位置(古代山海关地理位置介绍)

所属分类:资讯

相关标签: # 古代

官方网址:

SEO查询: 爱站网 站长工具

进入网站

站点介绍

作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历来是备受瞩目。1990年曾经,山海关一直被认为是明代长城东侧的起步点,不过,后来这种东侧起步点被认为是辽宁丹东的虎山长城。但这丝毫不波及,山海关曾经在我国简史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山海关

北倚燕山,南连渤海

从山西高原延伸至渤海湾的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与北部蒙古高原、满洲平原之间的重要屏障。而燕山山脉中除了燕山以外,旁边还有另外两座山,一座是七老图山、一座是努鲁儿虎山。正是这些山脉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地理单位。

而连接这些地方中最重要的三个峡谷隘口只是南口、古北口和山海关。南口是北京通往西北蒙古高原的关隘。古北口和山海关是通向东北的重要关隘,而在通往东北的路上还有一条卢龙道。

由于东北和华北之间这种三山夹两川的地理地点状态,于是就出现了三条重要道路。一条是从北京向东北穿越喜峰口(即古代卢龙口),过承德市,经凌源、大凌河、朝阳,到达辽河流域。这条道路就叫做“卢龙道”;

另一条是穿越古北口,即从北京出发,经历过顺义、密云,到达古北口,之后渡过滦河,到达平泉,再从巴林左旗中转,末尾到达松嫩平原。这条道路就叫做“古北口道”。

这两条道路都是沿河谷而行,而山地又多崎岖,古代本就多靠人力和牲畜前行,要在山地之间穿梭,随便想想就晓得了难度是十分大的。而另外一条道路就避免了种状态。

沿着辽西山地和渤海之间,有一片狭窄而细长的平地,这只是“辽西走廊”。这一片地势很平,绵延百里,路上无高山阻隔,十分方便。这条道路只是“傍海道”,而在这条道上便出现了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

▲三条道大致示意图

这三条道路最先开发的是卢龙道,怎么会是卢龙道呢?因为几千年前,这里的地形还未形成如今这样,傍海道直到东汉年间都还是沼泽地,当面曹操远征乌桓之时,本来打算从傍海道路过,但由于雨季来临,道路更加湿滑,超级难前进,所以就挑选了卢龙道。虽未能从傍海道路过,但是却留下了著名的“东临碣石”。

卢龙道最先在史料中出现是在商周时期,是当时东北和中原联系的交通要道。西汉右北平、辽西两郡的城市,几乎都修建在卢龙道上。而古北口道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迟到五胡十六国时期才出现。当时人们称这条道为“蠮螉塞”。蠮螉是一种带毒刺的黄蜂,用这种名字可见这条道具是多么“狠毒、艰难”。

前燕慕容皝攻打后赵,只是率军两万由此道而进,慕容皝自称“诡路出其不意”,末尾大破石虎。可知十六国时即便这条道路存在,但又因其偏僻不用,慕容皝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这条道路渐渐兴起的原因跟契丹有关。

随着大兴安岭地区较少数民族契丹的兴起,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西向北移到了大兴安岭以东、今内蒙东四盟一带。而以联系辽东地区为主的卢龙道大自然日渐没落,古北龙口道就替代了它。

傍海道又叫榆关道,得名于山海关前身榆关。榆关道之所以一直未能使用,主要只是前头所说沼泽地,由于地处海边,海浪的经常侵蚀,沼泽遍地,在当时技术之下,未能解决这种问题,于是便一直废弃,直至一个偶然机遇。

这种偶然机遇还是契丹人。辽朝辽圣宗要将自己宗族之人移动到东北地区。他们选定从傍海道路过,原本冬季傍海道是应该通行的。但是由于天降大雪,道路结冰难行。辽圣宗便丢弃将他们移居到信州(今公主岭市附近),就地将他们安置在了当地,设隰州(今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这是辽西走廊第一次有城市的出现,而这批人的到来也将积少成多人吸引过来,人多了就开始设置城市,治理沼泽,整理土地。原本不宜人居的辽西走廊就渐渐取代了古北口道和卢龙道,变成了华北前往东北的必经之路。

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而从战略上来看,山海关崛起跟东北女真(满清)有着莫大关系。

辽西走廊处于山海之间,长有百里,最狭窄处仅有几公里,果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在这最狭窄处,靠近华北的只是山海关所在地点。山海关是面对东北敌人的末尾一道防线,前面两道分别是最北端的锦州,中间的葫芦岛市。只要前面两道被攻破,大自然山海关就极其重要。

明代曾经山海关的地理地点都不太重要,最主要只是因为汉朝唐朝的敌人来自西北,北方的蒙古突厥等民族。而宋朝由于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开始无关可守。这也就弱化了华北—东北一线的战略意义。

山海关真正发挥作用始于明朝后期,北方蒙古族的衰落和东北女真族的崛起。明朝前期,敌人依旧还是蒙古瓦剌,他们的侵入,都是从宁夏、宣大进入国内。而到了后期,东北女真崛起,山海关对于抵抗他们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明朝首都在北京,只要东北女真攻破山海关,进入华北,那首都地点就马上就要崩塌。

于是明末名将袁崇焕在抵御东北满清的侵入之时便在这辽西走廊设置了三道防线。派祖大寿防守锦州,赵率教防守山海关,自己则坐镇宁远(即今葫芦岛市下辖的兴城市),三道防线扼守走廊,坐拥足够的战略纵深,皇太极数次进攻不克,最终不得不绕过辽西山地,从现如今的赤峰经历过承德南下。

占据及其方便的交通优势和地理地点,是山海关变成枢纽的主要因素。而又由于作为中原帝国千百年抗击或者进攻北方侵入的防线的起止线,山海关也是人员物资集结的重地,只不过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再多的威胁来自正北和西北方,山海关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弱化,在女真-后金崛起后,山海关变成了抗击东北游牧民族的核心据点,这才变得极为重要。

再加上京都的变迁,曾经历朝历代京都的变迁而发生的地理因素,例如函谷关之于秦晋,潼关之于西安。这都是山海关与北京的密切联系的简史可鉴。

明清山海关战争——山海关的重要体现

由于东北后金的崛起,宗门不停扩大,他们对准了日渐衰落的明王朝。公元1629年十月,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这一次后金突破大安口,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戒严,同一时间诏令各路兵马勤王关。

▲袁崇焕纪念像

其实,原来袁崇焕竟然预告了崇祯。袁崇焕曾经上书崇祯:“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但是,崇祯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认为山海一带关卡森严超难突破,并不认为后金会从山地侵入。袁崇焕依旧不放心,要求派兵严守,再一次上书:“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末尾依旧未能被采纳。

果不其然,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后金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所有强有力的抵抗,顺畅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可见,此前久攻不下的山海关在明清之间的战争显得尤为重要,而后金的聪慧之处就在于挑选绕开山海关进入关内。

为了抵御清军不停南下,崇祯将各地明军开始调往京都护京。但是袁崇焕始终不肯丢弃山海关,由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竟然调到关内,宁远总兵祖大寿也带精锐随袁崇焕入关,所以袁崇焕命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以免后金乘机夺关。

而在后面的战争中也不难发现,这一做法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袁崇焕擅自率军入关,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发现。所以,从他抵达京师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实际上竟然身陷腹背受敌的局面,只是他还不很清楚,或者开始顾不得关注自己。

同年袁崇焕打败皇太极,解京都之围。但由于魏忠贤余党弹劾,再加上崇祯脾气犹豫,最终被后金使用,认为其与后金有谋,而被崇祯绞杀。

当时记载:“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指头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可见其人被陷害之深,恨之切啊。

总而言之,袁崇焕依旧是一个充满着军事头脑的军事家。失山海关必失北京,公元1644年5月27日,清军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出迎,大军入关。清朝开始了一统华夏的步伐,其后打败灭明的李自成大顺军于山海关外,将清都从沈阳迁都北京,正式开始统治华夏。

藤树先生说:

简史烟云依旧,山海关外华夏简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即使到了近代,辽沈战役之锦州莫不过山海关之战之山海关,一个北上出关歼敌,一个南下进关灭敌。即便随着现代战争的进步,关隘之利竟然不如当年,但从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智慧。这些也正是值得我们所思考学习的。